画家郭斌多年来坚持焦墨画的探索研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笔墨语言,笔墨苍劲浑厚,不拘一格,富有神韵,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省级书画大展并获奖。1月20日,应著名评论人何俊峰之邀与媒体朋友走进画家郭斌工作室。
艺术媒体人与郭斌在一起
郭斌的焦墨作品注重意趣和画面构成的强烈对比,豪放处狂放不羁,精微处纤毫毕现,可谓尽广大而致精微。他注重用笔的书写性,作品往往能够出现随机创作,每幅作品尽显不同。
画家郭斌与大家交流艺术创想
焦墨山水画是以线条为主体构成的绘画,最讲究线条表达。郭斌的焦墨山水线条看似简单,但富于变化,富有灵性。因为焦墨山水很讲究笔法,只用线条和浓墨来表现滋润感和层次感,用焦墨勾勒和皴擦线条,尤其是长线条,就要融浓淡变化于一笔之中。
黑白融理趣焦墨写人生
——郭斌先生的焦墨人生
文/魏泽民
郭斌多年来坚持焦墨画的探索研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笔墨语言,笔墨苍劲浑厚,不拘一格,富有神韵,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省级书画大展并获奖,并有作品被有关单位和个人收藏,出版了个人画册。文/魏泽民
一、寄情焦墨且孜孜不倦的画痴
在中国画众多的技法中,焦墨技法是既古老又具有难度的技法之一,往往以不渗水分的饱和浓墨渴笔作画,以皴擦替代渲染,用笔锋含墨量的多少和下笔的轻重缓疾来实现焦墨山水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画面效果。用单一的不渗水分的浓墨来实现画面的虚实、浓淡、干湿的层次变化,产生焦而不涩,渴而能润的滋润感和层次感,完全依靠对浓墨运用的把握和健举的笔力。
焦墨是一种古老的绘画技法,不仅要求画家有娴熟、深厚的笔墨功底,还需要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修养,被历代画家视为画道上的险途。因其在中国画中“曲高和寡”,也让许多画家望而生畏,能不畏艰难脱颖而出并独树一帜者为数寥寥。然而,郭斌不怕,他敢于挑战自我,一心扑在画事上,立志主攻焦墨山水。
画家以手中笔墨,抒胸中的逸气,作品倾注着作者的思想和精神。作品通过形象、意象、兴象才能达到寄物移情的目的。绝似物象的绘画和绝不似物象的绘画都不是真正的艺术,唯有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兴象作品才称得上上乘之作。如果偏离了以情感为基础的意象、兴象的表述,画作就失去了生命。所以,焦墨山水画需要自我心灵与山水灵性的结合;需要思想情感与山水灵性的结合。
郭斌出生并成长在历史文化底蕴极为深厚的三秦大地,周秦文化浸润和沐浴了他思想和心灵;第二故乡陇上江南西和的青山绿水又激发了他无限的创作灵感,陕甘的灵山秀水就成了他焦墨山水的主要题材。
二十多年来,郭斌一直痴迷于焦墨画特别是焦墨山水的创作,拜师求学,勤奋钻研,并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研修,师从施云翔、杨德玉等,特别受益于学者型书画家葛涛教授,又从黄滨虹、张仃等众多焦墨大师的画作中感悟焦墨画的线条和皴摖技巧,博采众长,不断磨砺,画技日益精进,画法日趋娴熟,经过多年的积累,逐渐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成了当代焦墨山水画界的佼佼者。
郭斌对传统绘画有较深的研究和敏慧的体悟,画作有传统山水的气势和精神,有传统图式的痕迹和转换性创造。用墨凝重浑厚,行笔酣畅自如,画面既有传统技法的苍润和严谨,又有现代的质感和新意,以丰富的技法拓展其艺术语言并表现自然神韵和画家丰富的情感世界。寓传统与现代、大气与朴拙、旷达与灵秀于一体,显示了和谐平衡的新秩序,以自己的绘画语言,恰当地对古典山水画独特的空间理论思维,作了视觉的诠释。深邃广阔的意境和气势恢弘的景观,不仅能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也能启发读画者无限的遐想。郭斌的焦墨作品注重意趣和画面构成的强烈对比,豪放处狂放不羁,精微处纤毫毕现,可谓尽广大而致精微。
焦墨山水画是以线条为主体构成的绘画,最讲究线条表达。郭斌的焦墨山水线条看似简单,但富于变化,富有灵性。因为焦墨山水很讲究笔法,只用线条和浓墨来表现滋润感和层次感,用焦墨勾勒和皴擦线条,尤其是长线条,就要融浓淡变化于一笔之中。
实际上,中国画的生命永远寄托在线条和墨色上,几乎所有的中国画种都强调线条笔触,讲究见笔,要笔笔分明,笔法精纯,笔中有物,耐人寻味。焦墨山水创作不用水,不存在水在宣纸上的自然渗印效果,自然失去了水墨法的渲染、晕化作用,缺失了水的媒介和润化作用,就只能强调笔法,用皴擦替代渲染,靠稳健、雄浑、含蓄、古拙和自然的画笔皴擦出长短、粗细、浓淡、干湿形态各异的线条,将山岩、树木、流泉的结构、纹理、阴阳向背的层次体现出来,这很能考验画家对线条的掌控能力,所以焦墨画家必须有扎实的用笔功力:饱墨下笔重而缓,画面的墨色就浓;渴墨下笔轻而疾,画面的墨色就淡。用焦墨技法创作的最终目的是焦渴下笔而不失润泽,渴中求润,干中求湿,以笔代墨,化浓为淡,化繁为简,在焦渴中见出浑厚华滋、苍茫深秀、古拙简朴的笔意,表现出独特的笔墨个性。正如陈云在《焦墨疏论》所说:“焦墨山水,黑白相间、阴阳相合、动静相宜。它白中有黑、黑中有白,虚实相生,刚柔相应,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之间皆‘负阴而抱阳’。焦墨山水,艺合于道,干润黑拙,浓淡虚实,集笔法之妙,得纯墨内美,贵有静气,静而致雅。”
凡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焦墨画的创作更是如此。笔力不健就容易出现行笔滞涸、积墨成团、笔枯骨露等弊端,也会因为焦墨黑白灰的基调色而造成画面过于写实,丧失焦墨画写意性和灵动感,更容易出现黑白反差失之太大,缺乏过渡与衔接的中间层次而产生大块面的形态对比,形成黑白版画的印象。而郭斌在这方面把握得恰到好处,在长期的焦墨创作实践中,他掌握了焦墨用笔的规律和方法,形成了相对深厚的笔力功底。他用笔常以渴笔为主,尤其喜欢半干半湿,在轻重缓疾的行笔过程中,自然会产生形态各异的飞白,形成线断意续,虚实相生的画面效果,产生苍润感和灵动感,在一波三折的线条中丰富着焦墨层次,表现出形态各异的自然美景,产生了水墨无法比拟的视觉效果如果蘸以湿浓墨汁行笔,就有可能产生“死墨”,失去灵动感,画面也就难以深入。用焦墨作画要把握好笔锋由湿到干的运笔过程,哪怕是笔锋中最后一丝墨迹也能产生,唐人张怀瓘在《书断》中所说的“丝萦箭激,电绕雪雰,浅如流雾,浓若屯云,举众仙之奕奕,舞群鹤之纷纷”的独特效果。飞白和“毛”线丰富了焦墨层次,产生了水墨无法比拟的视觉效果。 用焦墨勾勒山体轮廓后,如果不用皴擦法,而是辅以水墨渲染法,或焦墨、水墨交替使用,就会失去了焦墨山水画的纯正和独特性,所以,焦煤创作忌用水墨渲染,目的是保障焦墨绘画的纯正性。
郭斌喜欢用渴笔渴墨来勾勒山水轮廓,常以“骨法用笔”表现山水的纹理、山岩的结构和阴阳向背等,表现苍润的山体和层次丰富的山石肌理,写出富有弹性和韧性的线条并赋予精神内涵,实现自我心灵与山水灵性的结合,思想情感与山水灵性结合,达到寄物移情的目的。出色的焦墨画家往往能用焦渴之墨创造出“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润墨效果,不会出现“笔枯墨死”“火烧秸秆”的画面。
郭斌没有吃国家俸禄的优越条件,也没有全天侯自由的幸运,他得为生活而奔波,为自己的执着追求而努力——着意追求中国焦墨山水艺术的专业水准。他为自己所选择的人生之路多了一份挑战,多了一份艰辛,也多了一份美丽。在世俗的纷烦中寻求超脱与宁静,在应对生活的忙乱中保留精神的自由。对艺术,郭斌的态度是虔诚的,对焦墨画创作,郭斌的情感是真挚的,所以,寄希望于郭斌在焦墨山水画创作上取得更大成就,也是可以期待的。
从题材上讲,郭斌的焦墨山水既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大山大水,也有“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村落幽静,有溪边垂钓的清净闲适,也有草虫鸣叫的悠然自得,他追求高远深邃的意境,在大尺幅的焦墨山水中,纵横捭阖;在小尺幅的画面和扇面的创作中,他删繁就简,笔意凝炼。无论是巍峨的高山,还是云海的日出,无论是挺拔的古木,还是冷峻的山石,不论是飞流的山泉,还是葳蕤的春草,他都习惯于以线条勾勒,以皴擦构图,不仅拓宽了绘画的题材,而且提升了作品的境界,或清幽、或雄奇、或浑厚、或淡雅,可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画一体,浑然天成,借枯笔焦墨写心中山水,借心中的山水表现人生感悟。整幅画面毫无矫揉造作之嫌,却有人间仙境之感,在物欲横流,浮躁不安的风气下,确是能给人带来一丝清凉之气,涤荡掉心中的凡尘。
郭斌,1956年生,祖籍陕西西安,甘肃西和人,职业画家,民革成员,结业于清华美院理论与书画高研班,国家一级美术师,甘肃省美协会员、甘肃省民革画院院士,陕西书画院院士,陕西诗书画研究会理事,陕西山水画研究会会员,山西大唐文化艺术社签约画家,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画院院士,兰州市民主党派艺术工作者联谊会顾问,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艺术研究院会员,中国华夏万里行书画协会会员,西和县政协常委。2017年11月在中国国家画院国展美术中心成功举办《焦墨寄情思》个展。
郭斌多年来坚持焦墨画的探索研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笔墨语言,笔墨苍劲浑厚,不拘一格,富有神韵,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省级书画大展并获奖,并有作品被有关单位和个人收藏,出版了个人画册。
艺术作品选登
《观云图》
《山居人家》
二、不落窠臼而开拓进取的行者
创作,尤其是焦墨山水的创作,历来为寂寞之道,但郭斌由渐修而顿悟,从中感悟人生万物,得画道真谛。
焦墨山水不是客观的山水,而是画家心中的山水;焦墨画也不是点缀生活的饰品,而是画家的审美世界,是画家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是主观审美理想与客观世界的融合,是画家思想和精神的缩影,是德艺双馨的体现,是主观意识的发挥,它本身的意义已超越了绘画技法的范畴,她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折射着中国传统哲学的光辉。焦墨山水艺合于道,纯素简远,干润黑拙,浓淡虚实,集笔法之妙,得纯墨内美,在黑白之间实现了阴阳相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刚柔相应。在平淡天真之中表达精纯的意趣,超越客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画作之真魂。
目前从事焦墨创作的画家很少,国画界对焦墨技法的学术研究还比较肤浅,因此,焦墨画创作和学术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比如,传统的焦墨创作多为山水画,很少见到用纯焦墨创作花鸟和人物,但郭斌却在主攻焦墨山水的同时,也尝试创作花鸟草虫等小品。又比如,在焦墨画的色彩应用上,传统焦墨技法不设色,主要通过浓墨和用笔,以纯浓墨线条构而成,唯讲笔法,不讲墨法,却具有墨分五色的层次感和滋润感,纯以黑白对比来寄托画家的情思,现当代的焦墨画开始出现了设色焦墨,吸收了青绿山水的设色技法,应当看做是对传统焦墨山水创作的一种变革,属于独辟蹊径。郭斌能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开始学习并尝试创作设色焦墨山水,在用纯粹焦墨完成基本画面后,施以淡彩,焦墨与色彩相互融合,会产生很微妙的视觉效果,恰似久旱逢雨,犹开新面。这种画法虽然融入色彩元素,但仍然不失焦墨本质,还进一步丰富了焦墨技法,值得肯定。
书画无止境,郭斌焦墨画的创作和研究也一直在路上。二十多年来,他如一介苦行僧,一直行走在焦墨创作的荆棘之路上,一直在寻找诗意的栖居地。到而今,他似乎已经找到了那个诗意的栖居地,并在那方天地里寄情山水,诉诸焦墨,流淌于笔端,用其焦墨枯笔书写其诗性人生。
总之,严肃认真,刻苦钻研,善于思考,一丝不苟是郭斌在焦墨画创作研究过程中一以贯之的作风。如果说他取得了一些成绩,那也是长期辛勤耕耘的结果,是多年苦读,焚膏继晷,观察揣摹,严谨治学的结果,也是与他对秦陇山川的缜密观察、深刻感受和精心提炼分不开的。
【作者简介】
魏泽民,男,甘肃西和人,民盟成员,1963年出生,中学高级教师,甘肃省秦文化研究会会员,陇南民协理事,陇南师专文史研究中心和民间艺术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高中语文教学、地方文史和民俗,出版著作《陇南节日民俗研究》《二十世纪上半叶陇南匪患研究》等,参编《西和县志》《政协西和志》等,在各种报刊发表150多篇文章。
《焦墨寄情》
《墨写古城山更幽》
编辑:高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