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峰,文化学者、诗人、散文家、评论家,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现任《陕西美术》执行主编,西安朗逸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陕西卓信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逸品丹青》学术月刊主编,兼任《书画诗酒》杂志、《华夏艺萃》杂志执行主编。多所高校客座教授,陕西山水画研究会学术委员,《国画经典》杂志学术委员。
出版报告文学集《黑河娇子》、诗集《故乡听雨》、散文集《行走的风景》等著作。先后为刘文西、王西京、江文湛、崔振宽、王子武、赵振川、刘永杰、张小琴、喻继高、姜怡翔、王保安、李阳等近百名书画大家做过评论。其评论集《笔墨的瞬间》1、2、3集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见何俊峰,常在画展上。清瘦的面目,戴一副浅色细边框眼镜,头发有些年轻人的时尚——不长,稍竖直,有年轻人的精神气息。冬天围一条粗花格子围巾,不长,仅及胸下;夏天穿一件碎格子浅色体恤,装在扎得紧紧的皮带里,有军人的飒爽,却又文质彬彬。学术发言,或者嘉宾讲话,谈及展览者的画作,总笔墨开言,大境而至;宽思路,多视角,分条缕析,直奔要旨。有“大艺术”的宏阔,有情与理的入微。主张如旗帜般鲜明。那时不认识何俊峰,他的样子和谈吐,尤其是他评论画作的“大艺术”的视角,让我记住了他。
一日,我们相约于南门外珠江广场十楼《陕西美术》杂志社喝茶。何总显然不是泡茶高手,但有着文人的优雅,茶与人有了心慧跟精神的和契,聊天的氛围就没有过程的释出惬意和投机。
《中国西部书画》网主编马晓安采访何俊峰
何俊峰周至人。周至原称“盩厔”,“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山曲水绕乃为圣境也。这圣境有道家圣地楼观台,老子于此作三千言《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非倡“无为”,是“为而不争”也。或许受“一方水土”的滋养、默化,你能感觉到何俊峰身上有一种纯净、清高、雅洁,而少有流行的时风与俗气。何俊峰从军数载,历任记者,报纸编辑,武装部长。军人经历的历练使其拥有了刚毅、果敢而一往直前的军人作风。
军人的勇往直前,老子的为而不争,让何俊峰以军人的作风做起事来更加了无牵挂,果敢而为。这是我的臆想,我却认为放在何俊峰身上妥帖至极。为了这个“发现”我不无几分得意!
何俊峰是文化学者、散文家,诗人。有着文学的和文化的修养,有着诗学的修养和诗人的气质。他的散文是“诗情与生活的心态下创作的具有审美灵光的作品。用恬淡、宁静、虚灵的目光穿越生活的云烟,抵达艺术审美的幸福岛屿,从生活亲历中提炼美的结晶,把生活的情感沉淀成一种澄澈、透亮的审美情感”。这是著名评论家、《延河》杂志主编常智奇先生的卓见。他的诗“有香有味,有韵有致,有亲情,有辽远,有温婉鲜丽,有仄细晶莹亦有禅,赏俊峰诗文,读周山至水,如啜香茗,犹饮佳酿。”这是陕西著名诗人党永庵的评论。
这我就明白了,何先生论画何以有“大艺术”视角的背景。明代诗论家王廷相论诗曰,“言征实则寡无味,情直致而难动物”,何故?因为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其实,所有艺术之本体悉为“审美意象”。这正是所有艺术相通之“关键”。“诗言志”、“立象以尽意”之“志”与“意”,皆是通过“审美意象”表达的。
黑格尔还认为,在所有艺术门类中,诗、绘画、音乐是高级艺术。起码在黑格尔眼中诗与绘画属“同阶邻居”,以诗窥画应该更为便捷,易通易懂易于言说。清人叶燮说得更直接,“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何俊峰作为诗人、散文家,以他艺术慧眼审视绘画,绝对属于直接“通会”而产生“通感”,连“介质”都不需要了!这就使得何俊峰占取了以“大艺术”观照评论绘画的制高点。
贾平凹先生的“大散文”,杨晓阳先生的“大美术”,都是从“大艺术”的视野去观照一脉艺术,而受到广泛关注。当然,贾先生的“大散文”观与杨先生的“大美术”观侧重于创作论,而何先生的“大艺术”观则侧重的是鉴赏论而已。
在何先生的“大艺术”观中,文学是艺术的最厚实的基础和原发地,是最广阔视野。艺术的表情特质,决定了各门类艺术都要以文学性为终极归旨,“立象尽意”,表达艺术家的人文情怀、哲学思考以及生命体验。拉开距离,将画作置于大艺术的背景下,观照,透析,审视,审美视觉会更加宽广,审美深度会更加入木,审美思维会更加丰富,甚或许多书画界的纷扰之“结”,在文学艺术的范畴或可得到比较容易的、有说服力的解释。进而以大艺术视角和视野观照审视中国绘画,往往能易于读出画外之意,能理解画者真意,能感悟画家传达与我们的情感与思想。
而后,何先生将其对绘画的审美感受,以诗歌凝练与意境、散文空灵与哲与的语言记叙下来,把绘画中专业的术语,甚至枯燥的慨念,文学化,诗化,简而切,易懂而唯美。读之,我们的精神又享受了一次艺术的审美愉悦。这诗与画的审美结合,不是刻意,不是追求,是何先生生命中艺术的偶遇与巧合。幸甚!
我以“大艺术观”请教何先生,何先生说,其实,无论从那个视角读画,首先得懂画,包括笔墨,色彩,构成,画之意境,艺术风格等等。画是用画的语言立象尽意、诉情抒怀的。懂画的语言,才能读懂画;懂画家的语言,才能读懂“这一个”画家的画,才能读懂他的“审美意象”,你才能与画对话,与画者对话,以至于欣赏。
何先生说,文学是他一直坚持的学养和修养,是“终极的爱”。所以,他看一幅画,就当读一首诗,一篇散文,谋篇与布局,动与静,黑与白,阴与阳,意与境,情与思,审美灵感如生命之火花,会自发的嗤嗤闪烁,燃烧!
何俊峰观画在心理上坚持“俯视”视角。他说,如今展厅大都高旷,无法做到实际的俯视,但在心理上一直坚持“俯视”观画。王夫之论诗曰,诗言志,“志”不是诗;诗“叙事叙语”,诗不能“史”。甚至直言,杜诗“于史有余,于诗不足”。因为,诗之本体是“审美意象”。在王夫之心中,艺术至上,唯此为大!这是美学理论,也是文人的坚守!坚持“俯视”,或许正是何先生独立精神人格和自由艺术思想的坚守。
“俯视”,从视觉上给自己一个高度,一个全局的高度。站得高,就看得远,视野就开阔,可囊括宏观,瞭“三远”规模,得画之气象。“俯视”为无功利“高格”,无奴相,不膜拜,致公允。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力实现外化为审美过程。审美过程既无功利又无概念,只拥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并且在审美过程中美与美感相互对应,共生共存。“俯视”的无功利性无疑有助于评论家的审美判断力不致失准。至于偶然发现了“大作”,“大作”之气象迫使观者灵魂仰视,那是可喜的另外一回事。“俯视”体现文人的“风骨”。不为人讳,不为师讳,不为权贵讳,只看画论画,有知必言,言必尽意,执着于艺术的纯洁与神圣。
一次省级画展,阵容强大,成果显著。研讨会上何先生直言,“但放眼望去,大部分作品都似曾相识。这是很可怕很无奈的事情!”继而又言,在这个缺乏大师,呼唤大师的时代,“站在大美术的角度看,站在中国美术全局的高度看,我们长安画派做得还很不够。我们不能站在长安画派的光环下沾沾自喜。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这样看这样想的人,肯定不止何先生一人;但能这样直言,确实需要胆识和担当,实为可贵。
而于撰写画评,何先生更是以文化担当和责任意识坚守着自己的底线。作为学者,坚守严谨,以责任意识撰写每一篇画评。随意应付,不如索性不写。既撰写者,其画作一定要达到何先生的美学高度。这是前提,是艺术唯上的原则,是一位学人的人格。跟钱、跟名头、跟职务等世俗的东西没有丝毫关系。画好,人品好,哪怕是民间画家,他也愿意无偿撰写。行情价格只是一个数字概念,何先生说:“我不依此生活,只是因为爱,所以爱;因为执着,所以执着。别无他图。
近年来,他凭这种坚守,以“大艺术”的视觉,审视画理、画意、画境,尤其注重理性与智性渲染的艺术世界、追求灵魂捍卫及精神张扬的个性挥洒,先后为刘文西、王西京、江文湛、崔振宽、王子武、赵振川、刘永杰、张小琴、喻继高、姜怡翔、王保安、李阳等近百名书画大家做过评论。他的评论集《笔墨的瞬间》1、2、3集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结集出版。
何俊峰的“大艺术观”,是学术的,人可借鉴,亦可讨论。何俊峰骨子里的这种坚守,被圈里人誉为一种“风骨”,一种可贵的风骨。这是他自己的。在时下,这绝对是稀有资源,可贵的稀有资源。
来源:西部书画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