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名人网 收藏|设为首页
作曲家

刘烽

  来源:大秦网  

    一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从上世纪70年代传唱至今,现在听来仍会令人怀念起那激情的岁月。这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是西安作曲家刘烽和同伴们创作的。年少时,他曾亲耳听到过毛主席的教诲,毛主席的讲话影响了他的人生和艺术追求。值此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之际,刘老在北京的家中,向记者深情回忆起当年的革命往事,和那些经典民歌的创作过程……
    他是9岁时就从西安家中偷跑到延安参加革命的小八路,他是在特务眼皮子底下惊险逃脱、每天走几十公里四处演出宣传抗日的小演员,他是创作《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一批经典革命民歌的作曲家——现年84岁、在文艺战线上奋斗了70多年的老兵刘烽。
    刘烽,1928年出生,陕西西安人。当年,毛主席在延安窑洞里亲口对他说:“搞文艺,屁股要坐到劳动人民那边去!”每每回想起这一难忘瞬间,刘烽不无感慨地说:“如果没有毛主席《讲话》精神的指引,我不可能写出《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偷跑到延安
    “我也能革命了,心里美极了”
    “一个放羊娃,吃羊肉喝羊汤,羊皮还能做衣裳……”“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去,再会吧,再会在前线上!”接受记者采访时,刘烽老人再次唱起70年前在延安广泛传唱的歌曲时,音调依然铿锵激昂。
    回望自己这一生,刘老最骄傲的还是童年时代。1936年底,他表哥刘炽(《我的祖国》的曲作者,著名音乐家)从家里偷跑到延安加入了中央剧团。9岁的刘烽很羡慕,便学着表哥的样子也从家里偷跑到延安,来到中央剧团当了一位小演员。“那时大人都说,这就是参加革命。我觉得自己虽然小,但也能革命了,心里美极了。”
    “七七事变”后,剧社改名为八路军抗战剧团,很多至今仍在传唱的民歌都是当时剧团从民间搜集后加工整理的。剧团里,成年演员们在舞台上演话剧、弹奏乐器。“我们这些小演员就给大人伴舞,有时也会在戏里客串个放哨的小孩子。”刘烽回忆说,当时剧社常常到东北军、西北军中去演戏,宣传抗日思想,常演的有话剧、哑剧、活报剧、快板剧、陕北道情戏等,像《小米汉奸》《未出枪膛的子弹》《送郎当红军》《上前线》《活捉鬼子》《三姊妹》《梦游北平》《亡国恨》等剧演出时很轰动,引来很多战士的情感共鸣。
为百姓演戏
    “猪油和煤烟混起来就能画眉”
在延安,刘烽和小伙伴给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夫妇、冼星海等都演过节目。刘烽告诉记者:“当时没有广播电台,没有报纸,剧团就是面对老百姓最重要的宣传工具。”
    在斯诺看来,只要抗战剧团一出来演戏,四里八乡的人们就纷纷朝露天剧场去了。“很难想象有比这更加民主的场面,没有门票、不设包厢,也没有雅座。他们的道具服装很少,却用最原始的材料演出了很逼真的戏剧。小演员们像所有共产党员一样天天学习,给吃什么就吃什么,从一个村子跋涉到另一个村子,他们是世界上报酬最少的演员,但也是世界上最快乐的演员。”
 
    多年之后,刘烽看到斯诺《西行漫记》这段文字后,仍会激动地落泪,他为自己是这其中的一分子而自豪,为那段美好的青春记忆无比感慨。“在剧社里,我跟小伙伴们一起补习文化,学习戏剧表演,上音乐课,学习化妆颜料制作。那时在国统区还能买到凡士林,后来到延安就用土办法,猪油和煤烟混起来就能画眉,就连胭脂也都是自己制作的。”
辗转大关中
    “我们的事迹感动了作曲家冼星海”
    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极度匮乏的物质生活、艰苦的工作环境,考验着每个人的意志力。
    “国民党对边区经济封锁时我们特别艰苦,大部分时间要用来生产,吃的大多是土豆、红萝卜、白菜,粮食很少,有时榆树皮我都能连吃几大碗,但大家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1937年夏天,抗战剧社在西安城里演出时频频被国民党特务干扰,大家只得临时将剧社里的孩子们组成一支剧团,以流亡儿童抗战剧团的名义来到西安,在临潼、渭南、韩城、合阳一带辗转演出,一路上被特务跟踪,险情不断。这次离开,孩子们直到两年后才重返延安,不过两年在外流浪的演戏生涯,给刘烽的一生留下难以忘却的回忆。
    “作曲家冼星海听说了我们的事迹,还特别为我们写了一首歌《抗战剧团团歌》:“我们小小年纪,都是工农子弟,为了抗日救国,离开父母乡里……”后来,抗战剧社的部分小成员就成为边区艺术干部学校的骨干,校址也搬到了桥儿沟的鲁艺对面。
教诲最难忘
    “我还记着毛泽东讲话时的动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指引刘烽艺术道路上前行的明灯。
    1942年5月30日,毛主席来到延安桥儿沟,向鲁艺等几个学校的师生发表了重要讲话,用通俗生动的语言阐释了《讲话》精神,号召同学们从“小鲁艺”走到“大鲁艺”去,拜劳动人民为师,向劳动人民学习。
    亲耳聆听到主席讲话时,刘烽虽只有十几岁,但多年来对那个难忘的瞬间记忆犹新:“毛主席讲了文艺的立场问题,就是屁股坐在哪里的问题,关键是要坐到劳动人民那边来。当时,毛主席还有动作呢,他站起来走了一下,坐到了另一边的凳子上!”
    刘烽回忆说,毛主席的教诲,使他们走上了与实践结合、与群众结合的道路。此后,大家分别到陕甘宁边区的四个分区及国统区开展工作,常常是边行军边排练边演出。大家一路辗转奔波,自己背着行李,拿着道具,用两个牲口驮着服装箱子,最长的一天走过50公里路。同时,大家还搜集改编了不少民间乐曲民歌和民间美术作品。“毛主席的《讲话》,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对中国实际文化经验和文艺精神集大成的一次精辟总结。”
    《讲话》对刘烽的人生和艺术道路产生了巨大影响。1949年、1951年,刘烽曾两度赴新疆调查民族民间音乐,记录过300首新疆各族民歌。有一次,他在喀什收集了一首《妻子哭坟》的民歌,本是悲哀的调子,经过表哥刘炽的再创作,变成了欢快、抒情、动听的《我们新疆好地方》的歌曲,现在有许多当年的内地青年,就是为这首歌所打动去新疆支边的。
学百姓语言
    “没想到《山丹丹》能红40年”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一杆杆的那个红旗哟一杆杆枪,咱们的队伍势力壮……”刘烽对记者说:“创作民族民间音乐,就必须掌握人民的语言。我们几个音乐工作者上世纪70年代写《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5首民歌时,就用了当地老百姓语言,写出了陕北历史上的革命画卷,如果没有毛主席《讲话》的指引,我们不会受到启发,不会去关注人民的立场、态度、语言、感情,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作品。”
    197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些老同志建议,整理几首陕甘宁边区的革命民歌,并进行加工创作。北京的音乐家来到陕西,同冯富宽、徐锁、李若冰、刘烽等人组成了工作小组到延安采风。在窑洞的炕头上,大家整理创作出了《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军民大生产》等4首歌曲。一次,刘烽和李若冰在窑洞里聊长征、聊土地革命,回忆起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前的那段艰难岁月感慨万千,觉得要是有一首迎接中央红军的歌就更好了。不过一定要用老百姓最朴实的语言,才能打动听众,触动人们的心弦。结果就有了那首经典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没想到这首歌能红40年!”
记者 职茵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作词/李若冰等
作曲/刘烽
一道道的
山来哟
一道道水
咱们中央那个红军
到陕北
咱们中央那个红军
到陕北
一杆杆的
红旗哟
一杆杆枪
咱们的队伍势力壮
千家万户
把门儿开
快把咱亲人
迎进来
围定亲人热坑上坐
知心的话儿
飞出心窝窝
满天乌云
风吹散
毛主席来了晴了天
毛主席来了晴了天
山丹丹那个开花哟
红艳艳
毛主席领导咱
打江山
毛主席领导咱
打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