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名人网 收藏|设为首页
画家

萧焕

  来源:  
    萧焕,原名焕儒,小字思涛,陕西省长安县(今长安区)人,1938年1月出生。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原国画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史馆馆员、陕西书画研究会副会长,长安书画研究院院长,中日书画协会理事,西安同仁书画协会会长。辞条辑入《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艺术履历
    1960年考入北京中国国画院研究生班,随著名画家王雪涛先生主攻花鸟画。1962年回西安美术学院任教。1980年后,有数百幅作品在《中国画》、《迎春花》、《中国画集》、《紫光阁》、《人民日报》、《中国改革报》、《中国教育报》、《中国书画报》等数十家报刊上发表。数十幅作品分别被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等文博单位收藏。1983年由中国文联公派赴日本讲学、举办画展,进行艺术交流。在西安、广州、深圳、洛阳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八次。多幅作品赴美国、日本、欧洲诸国展出,并被《中国画画家辞典》、《中国美术家辞典》等辞书收录。
评价
    《人民日报》载文称其作品“给传统注入了新的生命”。著名画家高冠华先生和作家路遥先生分别著文称其作品“不仅有浓厚的传统新文化意识和时代精神,同时还蕴藏着憨厚无华的黄土气息与秦腔音乐旋律”,“决不限于表现自己的功力和技巧,而力求表现他对生活的哲学思考,草木花鸟皆有情,简约之中意犹未尽。”萧焕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国画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艺术教育家。他在教学第一线勤奋耕耘四十多个春秋,先后撰写了十万字的花鸟画系列讲义,画了六百余幅教学画稿与教学范本。在教学上坚持“讲义、授课计划、范本”三进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深受师生好评。
出版
    曾出版《写意花鸟画技法》、《王雪涛画法研究》、《萧焕画集》、《萧焕画选》、《竹 写意花卉教学辅导丛书》、《菊 写意花卉教学辅导丛书》等专著,其中《写意花鸟画技法》荣获黄河九省区出版物评比金牛奖,再版六次;《王雪涛画法研究》则是系统反映王雪涛先生画法的唯一专著。
苗重安谈萧焕
    苗重安(陕西国画院院长)对于自甘淡泊、潜心钻研学问的萧焕来说,他的个人画展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艺术个性,赢得了长安画坛众多的艺术家和观众的交口称赞,实在可喜可贺。提起萧焕,从五十年代在西安美院同学说起,到我们同时被选派到北京;上海中国画院进修,后来又回国画系任教,不少生活往事历历在目。清晨,他常常在我住房右测的小园中挥舞红缨枪、青龙剑,晚上又常常传来他和爱人李雅悦以胡琴拌奏的秦腔、眉户声。从那时到现 在,在我的印象里,萧焕一直是一位朝气蓬勃、一身正气、甘于奉献、勤奋好学的好同道好朋友。萧焕从美院附中到大学又到北京画院从师王雪涛的过程,实际上是接受了东西方两种教学体系的教育与训练。他不仅有着深厚的绘画功力,而且在纵向继承传统与横向借鉴西方上,博采众长,吸收了许多丰富的艺术营养。他在努力钻研传统的同时,广泛借鉴姊妹艺术的长处,把艺术实践的着眼点主要放在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深刻理解上,从中逐步探索出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譬如,从他作品中常见的牡丹为例,他不仅在西安经常观察研究牡丹的表现手法,而且多次到山东荷泽、河南洛阳的牡丹园中去实地写生,他非常注意阴晴雨露,晨曦晚霞中不同牡丹的不同势态,甚至不顾狂风暴雨,头顶雨披观察牡丹的花蕾枝叶的变化,一画就是几个小时,有时真是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数十年来画牡丹,画到生时是熟时。他画的各种写生稿成了框垒箧,美不胜收。他笔下的牡丹,或热烈浓艳、雍容华贵,或素雅凝香、磊磊大方,或迎风呈姿、傲然挺立,或身披晨露,丰姿楚楚,无不生动传神,富有个性。他的工笔《牡丹迎风图》以其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表现技巧,荣获六届全国美展二等奖和国际牡丹大赛优秀奖。萧焕出生在终南山下,生活使他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同时又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审美情趣。他所画的雄鸡、孔雀、山鹰、黑猫等都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其中不少作为年画被连年出版,挂在千家万户的厅堂和炕头上。萧焕的作品雅俗共赏,工写兼长,既有严谨朴实的一面,细蜜密精微而不纤弱,同时又有热烈奔放的一面,笔墨酣畅而不松懈,亦苍亦秀,飘逸而凝重,雄浑而灵秀,体现出一种勃勃生机和阳刚之气,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和美的享受。萧焕原是西安美院国画系主任,陕西长安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还兼任省文史书画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在繁忙的教学和社会活动之余,忙里偷闲,创作出这样高水平的作品是令人感到欣慰的。他的画品和人品之所以受到众多的同道和群众的赞扬,我以为最重要的是他没有辜负我们的时代和生活。这正如他在画展座谈会上所说的那样,我认为作为一个国画家,所谓笔墨意趣,那是精神的闪现,是思想的升华,是生活的再现,无视生活的作品也会被生活所遗弃,无视人民的作品也将会被人民所遗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