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名人网 收藏|设为首页

民俗文化渊源流长 古人智慧值得汲取

  来源:  
记者:武美云



2019年8月18日早上10点整,在西安市未央区凤城八路团结村里,迎来了渭南市华州区美术家协会的老师们进行传统文化的研学研修。
渭南市华州区美术家协会在主席朱卫民带领下,书画家翟建文,朱卫民,陈佑本,张操,景洪亮,郎登峰,惠立章,吝战平一行八人来到了西安市团结民俗博物馆。西安市团结民俗博物馆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是具有四大展览厅的博物馆。根据展品类型分成了字画,刺绣,银饰品,精品收藏展馆。







经过设计人员的精心设计,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建成了西安市唯一的一个以民俗刺绣,银锁牌,古代名人丹青为主的博物馆。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渭南华州区的书画家们参观了馆内的四大展厅。秦绣是三秦大地不可遗忘的民风习俗,在过去的年代里,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绣品,今天我们已很难见到这些珍贵的无法再造的物件。银饰品像八仙过海,龙凤呈祥更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传递着祖辈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和向往。

银饰品展厅里共展示了113件各类民间银饰品,大部分是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其中以各种银锁牌为主,它起源于我国汉代的民俗文化,吉祥文化,凝结了中华民族的伦理感情,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其中龙凤呈祥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图腾文化,明清以后民间庆贺结婚的礼物就以佩戴龙凤呈祥锁牌为代表。
秦绣展厅民间绣品81件,在农耕文明社会时期刺绣又叫女红,是女子在未出嫁前必做的手工,它的品种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荷包,信插,门帘,片夹子,折扇,帽子,背心,衣服等。
陕西民间刺绣吸取融合了苏绣,湘绣,蜀绣,晋绣等刺绣的手法,同时综合运用平针绣,打籽绣,网针绣等,从而形成了秦秀的粗犷豪放精致的表现风格,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在西安市团结民俗博物馆里,还有历史文化的见证,有佛教的佛经佛像,还有古人丹青的收藏。牛兆濂和邓石如都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书画展厅里有清代的李沂、恽寿平、梅庚、屠倬、王澍、邓石如、吴鲁、萧俊贤、牛兆濓、许宝荃等,民国时期的党晴梵、王懋功等。书法是难得一见的藏品,西安市团结民俗博物馆的领导,贺炫武给大家详细介绍了馆内的藏品和民风民俗。说起博物馆创建的过程,说起民俗文化更是满腔热忱,从如何收藏秦绣到保护文化遗存,都一一讲给来研学的书画老师们。

西安市渭南华州区美术家协会·老师们详细了解了民俗文化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对西安市团结民俗博物馆收藏的艺术珍品,陕西民间刺绣,陕西民间的银锁牌,都有了详细的了解。特别是对6000多年前西安半坡遗址蒋家遗址的彩陶画,更是仔细观看,赞叹古人的艺术智慧!



在丹青遗风展厅内,展示了19幅书画作品,他们都是从馆藏40余幅古代名人字画精选出来的,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牛兆濂,牛兆濓字梦周,号蓝川。兰田县华胥镇人。是清末民初名满三秦的理学家、教育家,饱学名儒,关中民间广泛传诵的"牛才子"。牛兆濓的这幅书法条幅,是一首七言诗"家住山南水北村,雨余黄叶闭闲门。石田一任随风浪,留得心田长子孙"。行楷书体,敦厚端庄。反映了书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邓石如,原名琰,号完白山人。一生以行书为主,篆、隶、草、楷各体皆备。他的篆书、隶书自成一家,被包世臣尊为"国朝第一"。他那种"任侠"的性格,已经融入到他的书法和篆刻作品中。篆刻主张"书自印入,印由书出"。打破汉印模式,首创以小篆和碑额文字入印,形成刚健婀娜的风格,是清代印界开宗立派的人物,"邓派"领袖。邓石如的这幅隶书作品,从字体的结构、运笔的笔划来鉴赏,既有继承,也有发展,不拘一格,挥洒自如。人们常说,字如其人,画如其人。诚可信也!





李沂是明代宰相李春芳的后裔。这里展出的春、夏、秋、冬四季山水图,是李沂运用宋代山水画家米芾画山水多运用形似米粒的方法点皴,园润浑厚。故后世人称"米家山水"样)、元代山水画家吴镇(号梅道人)等人的笔法,画出了四季不同的山水景色。尤其是夏景这幅,画面上虽无雨点和雨丝,画家通过米家山水法,表现雨中的山头、云雾、风雨中的芦苇、人物等,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狂风暴雨中的风雨景色,用笔用墨园润厚重,颇得米氏神韵,是一幅神品佳作。这四幅山水图,均釆用高远法和深远法构图,设色淡雅,笔墨精到。







书画家老师们看完古人的春,夏,秋,冬四季山水作品,又一次陶醉在古人描绘的大自然情景中。禁不住连声称赞好的很!





















渭南市华州区老师们兴致勃勃的参观了西安市团结民俗博物馆,从艺术作品中看到了时代脉络和社会发展的变迁,文化艺术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需要老师们传承和发扬光大,希望这次文化的交流能使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能在艺术领域有一个新的发展和传播。